关于荆门市对外友好交往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时间:2024-07-08 16:07:08
荆门市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工作委员会
 
  荆门地处中国之中、湖北之中,是典型的内陆腹地城市。为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我市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听取和审议全省对外友好交往工作情况报告工作方案》及《荆门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安排,今年4-6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全市对外友好交往工作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委托调研和实地调研相结合,书面调研和座谈调研相配合的方式进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大外事”工作体制机制正在形成。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把“党管外事”落实到外事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对我市外事工作的战略谋划、统筹协调和监管检查,推动各项外事工作稳步实施。先后出台下发了《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等文件,制定了我市各项外事管理规定。指导各县(市、区)成立外事工作委员会,完善基层组织架构,进一步强化了县市区外事工作委员会把握全局、整体推进的职能作用,“大外事”工作体制机制正在形成。
 
  (二)官方交往务实推进。组团参加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动,成功举办“云聚国际智慧、擘画低碳湖北”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建设研讨会,精心策划和高质量接待韩国IEF国际交流联盟执委会来荆考察、洽谈合作,参加湖北-美国中部市长圆桌会及“荆耀香江 共襄未来”2023荆门·大湾区(香港)经贸合作洽谈会。通过参与外事活动,积极讲述荆门故事,提升荆门对外形象和知名度。美国纽约时代广场5月19日曾大屏持续播报荆门元素宣传视频。发挥高层出访带动作用,2023年以来,市级领导出访10批58人次,赴港澳2批8人次。市委书记率团访问爱沙尼亚、德国、意大利、土耳其、匈牙利、芬兰,签署系列友好协议,拓展了我市装备制造、绿色家具建材、化工等优势产业国际合作空间。市长率团出访韩国、日本、法国、荷兰、德国,推动了在经贸、文化、旅游、卫生、农业、教育等多领域的深度交流合作。
 
  (三)对外经贸合作不断深入。蓄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势能。积极推动物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荆门国际内陆港一期建成运行,海关开关运行,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营运,荆汉欧国际物流班列常态化运行,城区“三环六隧九射”路网架构成型,“三纵一横”铁路货运网建成,4条高速穿境而过,3条高铁加快建设,汉江航运功能不断提升,2022年跨境贸易便利度考核全省第3。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产业发展,推动我市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服务企业“走出去”、项目“引进来”,推动创新项目和关键项目落地。2023年,完成境外(非金融类)投资25925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额8964万美元。2024年1-5月,我市完成进出口总值84.7亿元,同比增长27%,总量居全省第5位,仅次于“一主两副”及黄石,增速居全省第7位;新增外资企业12家,同比增长250%,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429万美元,同比增长92%,排名全省第3。市政府与爱沙尼亚最大的实业集团——图纳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建材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生产、文化旅游等产业领域深化合作。我市格林美、京山轻机、中集宏图、凯龙化工等优势骨干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发展总集成总承包、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等重点领域。目前,我市在外投资的企业有4家,在外贸易的企业有5家,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1个国家。今年6月2日,亿纬锂能欧洲区域总部在慕尼黑正式揭牌成立,成为公司连接欧洲乃至全球市场的重要桥梁。
 
  (四)对外友好交流合作不断拓展。服务全省重大涉外活动,高规格组织参加“华创会”,高质量举办荆门专场活动。邀请巴西湖北联谊会、意大利西部六省一市华侨华人联谊会来荆实地考察,推动两地双方文化、经贸等领域合作交流。抓好“侨之家”平台阵地的“建管用”,引进侨资企业27家,为华侨华人交流合作提供平台。2023年,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成为湖北唯一入选中国侨联第九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跻身国家级海内外文化交流重要平台。在全省创造性开展“外事参访重点单位”创建活动,荆门市博物馆等10家单位被确定为首批荆门市“外事参访重点单位”。积极推动合作办学,荆楚理工学院先后同美、俄、英等国家和地区近30所高校签署合作备忘录。鼓励、引导和支持我市科技型企业参与对外科技合作和国际化产学研平台建设。“格林美—中南大学—印尼政府”联合举办冶金工程硕士班,成为继“雅万高铁”后的“一带一路”又一合作项目典范。马来西亚从我市引进湖北群艺“积分制”管理新模式,该国已有60余家企业、200多名老总和高管来荆门培训学习。先后承办了滑翔伞定点世界杯总决赛等国际性体育赛事5场次,参加国际性赛事50余场。联合国际夏令营,开展英、美、加等七国华裔青少年“追迹中国”文化溯源学习活动,旅游合作不断拓展。与此同时,我们按照储备一批、推进一批、签订一批“三个一批”的原则,在世界每个洲重点联系1—2个国家,每个国家重点推进1—2个城市的目标,加快国际友城建设步伐。2019年以来,我市新增正式国际友城1个,推进和签订意向交往协议的城市8个,培育和推进友好交往的城市6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外交往统筹力度不够,资源整合不足。外事部门职能较弱,难以牵头管总,对各单位涉外信息和工作进展掌握不及时;成员单位沟通协调不够,存在信息不对称、工作职责不清、地方和部门各自为阵等问题。对相关重点地区、国家国情、资源、产业等缺乏深入研究,难以对全市对外交往工作提供精准指导。对侨情信息掌握得不够全面、及时、准确,境外侨团、侨领、海外华人、留学生等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对外开放平台不优,物流通道便捷度不高。我市开放平台建设与发展起步较晚。荆门国际内陆港部分功能区尚在建设中,保税物流中心(B型)虽实现满仓满园,但运营时间不长,目前业务范围仅限于保税仓储、保税“一日游”,保税功能尚需进一步拓展。内陆港与保税物流中心之间,因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主体不同,物流设施间不能无缝对接,两个开放平台未能真正发挥开放引领作用。高速公路、国道密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铁尚在建设中,普铁等级偏低,无货运机场,钟祥港、沙洋港不具备运输进出口货物条件和能力。
 
  (三)对外合作基础薄弱,效能不高。一方面,我市地处内陆腹地,在开放化水平、国际化意识和对外交往经验方面较弱,可调动资源有限,全市现有外商投资企业121家,2023年,实际利用外资2218万美元,同比下降36%。外贸对外依存度2023年仅为7.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对外塑造能力偏弱,对外合作的效能不明显。国际友城数量少,实质交流不多;在文化、旅游、科教等领域对外交往合作较少,对外文化产品竞争力不强;外事工作人员力量不足,缺少专业性人才。
 
  (四)外向型企业实力不足,对外合作层次不深领域不广。2023年,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仅237家,进出口低于1亿元企业占比84%,现有外贸主体数量及规模较小。企业对外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少,在资本、人才、企业之间、市场开拓以及产业链等方面协作层次较浅。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式“走出去”,没有建立园区集聚优势产能企业共筑产业链。外资项目储备引进不足,世界级、国家级项目不多,三个“500强”投资项目、总部型项目较少。
 
  三、有关建议
 
  伴随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汉江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宜荆荆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沪渝蓉高铁、呼南高铁、荆荆高铁3条高铁如期通车,武天宜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荆门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承东启西、接南济北的交通物流功能必将充分释放,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支点地位更加凸显。下阶段,只要我们抢抓机遇,加倍努力,完全可以实现从沿海开放的“后队”到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的华丽转身,推动我市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高地”。为此,建议如下:
 
  (一)增进共识、完善政策,优化对外交往的“软环境”。树立“大外事”“大开放”理念,把对外交往工作放在全市改革开放大局中谋划推进,加强对外交往与我市战略规划对接,把市情推介、项目对接、经贸洽谈、文化交流、实地考察作为主要内容,以经贸对接为重点开展对外交往工作。把擦亮“厚道荆门”品牌,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引资、高水平招商、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修订完善《荆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外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各县市区结合产业特色创新出台促进开放发展支持政策,推动更多市场主体落户荆门、投资荆门。完善并落实“六项工作举措”,进一步推动建立“一带一路”海外风险利益协调“新机制”、构筑服务保障“连心桥”、打造领事保护“安全岛”设立外国人来华邀请“快通道”、制定APEC商务旅行卡申办“白名单”、打通服务涉外企业“一米线”,注重加强国际商事法律和境外领事服务,更好为企业提供国际法律咨询、诉讼仲裁和外贸业务指导服务。
 
  (二)加强统筹,整合资源,激活对外交往的“新动能”。加强战略性研究,制定对外合作实施方案和对对象国家国情、文化、产业、产能等具体研究规划;加强对外交流项目管理,建立健全立项统计、后续跟踪、考核评估、配套支持、成果转化等方面管理办法;整合涉外职能,理顺涉外部门间关系,加大对基层和各部门各行业分类指导力度,上下呼应、多方联动。建立全市涉外信息资源库,整合经贸、科技、人文、教育、体育等渠道资源,实现信息共建共享;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开展活动,树立“厚道荆门+”品牌,讲好荆门故事,全面推动教育、科学、文化、体育等领域人文合作;加强民间组织往来,开展妇女、青年等群体交流。建立侨务信息定期调查制度,摸清侨务资源底数,加强华侨华人民间外交规律研究,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对外交往中的牵线搭桥作用。
 
  (三)夯实基础,畅通物流,提供对外交往的“硬支撑”。加快荆门国际内陆港物流聚集区建设,发挥荆门保税物流中心(B型)核心作用,打造新型材料及磷化工等大宗商品进出口集散地,支持企业扩大进口,积极引进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提档升级荆门保税物流中心(B型),适时启动综保区申建工作。提升荆汉(欧)班列时效性和便捷性,保障常态化运行。完善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物流通道,依托焦柳铁路、浩吉铁路、在建的荆荆铁路及规划建设的南延线、二广高速,推进与长江沿线及沿海沿边地区口岸互联互通。加快打通“一带一路”物流通道“堵点”,推动汉江2000吨级航道整治提升和浰河、西荆河江汉航线1000吨级航道建设。抓住即将到来的高铁时代,建立健全“铁水公空管”高效联通、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把我市打造成中部地区交通物流新枢纽,推动我市优势产业拓展国际市场。
 
  (四)突出重点、注重质效,打造对外交往的“高效能”。一要提升企业“走出去”、项目“引进来”的质效。主动参与国家多双边合作机制,持续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等高水平对外合作平台,支持企业在境外投资创建分公司、子公司和产业园区,稳步推进我市在境外重点区域进行产业链布局;充分利用国家对外援助、对外工程承包等机遇,扩大自主创新产品和高技术服务出口;发挥全省唯一连接三大都市圈节点城市优势,结合打造荆襄宜国家级动力储能电池产业集群,深化与襄阳、十堰等市州合作,形成制造业生产和出口强强联合体;围绕我市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汽车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及时吸纳产业契合度高、扩张意愿强的全球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和新质生产力企业,推进重点领域和项目合作。二要加快国际友城建设步伐,推动友城实质性交流交往。构建目标明确、布局合理、上下协同的友城工作格局,持续加强国际友城建设,不断拓展我们的“朋友圈”;友城缔结后,制定年度交流计划,注重项目支撑,拓展社会事业领域交流;精心策划市级主要领导出访,带动实质交往,推动更多国家合作项目落户荆门。
 
  (五)多措并举、以用为本,搭建对外交往的“人才链”。加强外事人员队伍建设,依托荆楚理工学院、市委党校等对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府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应对国际交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养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加强外事干部专业知识培训,提升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建立健全外事专业人员的引进和留住政策,有计划地招引外语、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等方面专业人员,建立起一支专业性强、梯队结构合理的外事人员队伍。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和培育,以“4211”产业发展为主导,聚焦重点领域创新人才需求,探索“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园区主阵地”引才模式,通过关键技术项目“揭榜引智”、创新产业“招商引智”、“创业引智”等吸引人才,推进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深度融合,走出一条以高端人才引领新兴产业、以产业集群带动人才集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以用为本,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探索服务高端人才的“飞地”柔性引才新模式,支持人才有序跨界流动,充分发挥人才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