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为配合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9-10月,根据“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和战略任务,结合各委员会工作职责,由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分五个组,围绕我市“十四五”规划实施总体情况、主要目标指标完成情况、重大战略任务及重大项目推进情况、推动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组深入县市区开展专项调研,实地察看部分重点项目完成情况,听取各地政府“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工作汇报,同时听取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教育局等22个市直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十四五”规划实施总体情况
“十四五”以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规划实施,主要规划指标基本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好成效。“十四五”规划确定的20个主要指标中,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和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2个指标提前达到规划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等11个指标实现规划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等4个指标未实现规划预期,另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调查失业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3个指标因调查方法及标准尚未统一,未能确定有效数据。总体上讲,预期性规划指标完成情况好于约束性规划指标,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好于生态环境指标。
(一)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聚焦打造产业升级转型示范区,抓重点、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20年13.4:42.7:43.9调整为2022年13.4:41.2:45.4。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全省首个农机装备产业园,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居全省第2位。制造业提档升级取得新进展,引进长城汽车及其配套企业30余家,以汽车为主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从“点”到“链”的飞跃;以亿纬动力、格林美、新宙邦、恩捷等头部企业为支撑的动力储能电池全生命周期产业链汇聚成型;荆门石化首套高温合成导热油项目、新洋丰5万吨磷酸铁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荆门石化“油转特”“油转化”加速推进,传统化工产业转型取得突破。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荆楚520数字文化产业园开园,申通快递区域分拨中心投入运营,电商产业规模扩大,运动休闲旅游产业特色彰显。
(二)科技创新能力能到新提升。“十四五”以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5.53%提高到18.97%,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中小型企业分别由308家、400家增加到481家、852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4家。荆门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企业科技成果连续两年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高新区动力电池产业被确定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储能与动力电池实验室获批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国宝桥米优质食味籼稻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成为除武汉外唯一的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
(三)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2021-2023年上半年,全市共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710个,累计完成投资2865.56亿元。其中,2021年、2022年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2.1%、24.4%。重大产业项目中,长城汽车整车制造、海太欧林、新洋丰合成氨技改等项目建成投产,亿纬锂能超级工厂、恩捷锂电池隔膜等项目开工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中,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漳河环库防汛公路等项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荆荆高铁、武荆宜高铁、襄荆高铁等项目加快建设,武天宜高速荆门段、荆监高速荆门段、荆门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重大城市建设项目中,智慧城市大脑、中天街改造提升等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民主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荆门中心城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序推进。重大生态环境项目中,东宝山象山两山综合整治、仙居河国家湿地公园等项目已竣工,沙洋县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钟祥市“一江两湖”生态综合治理等项目开工建设。重大社会民生项目中,园博园、市博物馆等项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市应急救治中心、市传染病医院、城南新区片区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
(四)改革开放取得新成就。着力优化营商环境,25项改革事项、32个试点上榜“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获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推广招投标“评定分离”改革,荆门入选首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入选国家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着力推进对外开放平台建设,荆门国际内陆港开港,荆汉(欧)国际物流班列常态化运行,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出口总量居全省第2。全市外贸进出口额从2020年的86.4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00.7亿元,年均增长53%,增幅居全省第4。
(五)生态环境展现新面貌。荆门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京山、钟祥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沙洋、东宝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镇2个、省级生态镇51个、省级生态村586个。化工污染治理成效明显,磷石膏综合利用率由37.5%提升至64.6%。全市国控、省控断面地表水总体水质良好,达到或优于Ⅲ类断面比例为81.8%,614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截至2022年底中心城区绿地率、人均公园面积分别为41.07%、14.25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钟祥获批国家园林城市。持续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六)城市发展呈现新变化。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建成区总面积从69.47平方公里扩大到71.22平方公里,市博物馆新馆、图书馆新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公用工程投入使用,罗汉山隧道开通运行,白云大道改造完成,掇刀石大道建成通车,一环线全线畅通。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建成智慧城市大脑,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投入使用,中心城区数字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城市更新不断加速,完成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普查、中天街和592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东宝山公园、读书台广场建成开园,启动实施荆门市城市水气热老旧管道更新改造工作。
(七)乡村振兴绘就新画卷。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位居全省第三。积极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区建设,重点实施“六个一”工程,创建小龙虾、香菇、禽蛋、油菜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乡镇3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10个。全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22年新增高标准农田37.69万亩,粮食总产量289.5万吨,稳居全省前三。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38个行政村完成“政经分离”试点,全市1407个村债务已全面化解。农村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完成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完成588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和17条国家监管清单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建改农村户厕37.87万户、农村公厕1483座,农村公厕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显著,沙洋、钟祥、京山先后入选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试点县,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15个。
(八)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实施就业“四大工程”,城镇就业人数较2020年新增9.09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省前列。基础教育质量居全省前列,建立教联体64个,义务教育学校覆盖率达68.7%,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7所,新增学位16074个。“五网络、三基地、两平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慢性病补助实现“随到随办”、生育保险“免申即享”,长护险试点提档升级。成功创建8个专科类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新增2所县域三级综合医院,省定“健康湖北”考核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获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京山入选全国第一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圣境山滑翔基地被评为首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
二、“十四五”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一是受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影响,我市经济增长波动幅度较大,速度有所减缓。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6.5%,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较2021年低10个百分点。二是实体经济经营困难。受市场需求不足、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企业亏损面持续扩大。2023年上半年,全市规上企业亏损面达24%,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加58.3%。三是投资后劲不足。截至2023年6月,全市在库投资项目1424个,剩余可报投资1284.36亿元,其中上半年新入库项目320个,同比减少257个;计划总投资448亿元,同比减少399.1亿元;平均规模同比减少0.7亿元。
(二)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一是产业层次不高。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改造滞后,产业中低级、产品中低端、企业中低效特征仍较明显,石化产业以原油加工为主、磷化产业以肥料生产为主、农产品加工以初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足,缺少拥有原创性、具有前瞻性、引导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创新。创投环境对人才吸引力不强,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足。三是服务业发展滞后。202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7.4个和5.8个百分点。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网络信息、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和竞争优势。
(三)县域经济短板突出。除掇刀区·高新区外,其他县市区制造业投入不足,重大项目不多,主导产业不突出,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财政支出紧张,“三保”压力加大。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排名总体呈下降趋势,与2021年相比,钟祥下降5位、京山下降9位、沙洋下降9位。
(四)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一是空气质量有待改善。2022年优良天数比例为74.8%,相比2021年降低6.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值7.6个百分点,排名全省倒数第三。二是节能降碳减排压力较大。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依赖性较强,能源消耗总量和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全市单位GDP能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呈上升趋势。三是水环境治理仍需加力。市控断面劣Ⅴ类水质仍然存在。
(五)民生保障水平亟待提高。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近三年,年轻、优质劳动力外流严重,劳动力净流出2.72万人,2022年,荆门高校毕业生留荆率仅22%。技能人才总量与全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不够匹配,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二是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中心城区中小学师资力量不足。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分布失衡,乡村医疗保障水平不高。三是社区养老服务亟待改进。经统计,中心城区建成的35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床位空置率高达87.32%。
(六)政府债务风险不容忽视。政府投资平台经营效益不佳,偿债压力增大。一是债务集中到期较多,近三年平台公司短期集中到期需偿还债务总额较大。二是化债资金来源有限,平台公司存量隐性债务、关注类债务缺乏稳定的偿债机制。三是受隐性债务占比高、自身信用评级不高、有效净资产不足、盈利能力不强、资产负债率上升等因素影响,融资能力下降,融资渠道收窄。
三、进一步推动“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建议
(一)聚焦目标任务,全力推动规划实施。一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要强化目标导向、加强组织调度,通过此次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理清优势、认清短板,将目标任务与当前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三要重视中期评估成果运用,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动态跟踪和监测评估,突破薄弱环节,补齐发展短板,针对各类风险隐患,要深入剖析成因,作出趋势性判断,采取针对性措施,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提高经济工作的预见性。
(二)坚持创新驱动,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一要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推进石化、磷化向绿色化工转型,加快石油化工“油转特”“油转化”、磷化工向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拓展,农产品加工向深加工、高附加食品工业转型。二要围绕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围绕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扶持与培育力度,做强产业链、完善协作链、延伸创新链,加快推进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培育壮大汽车电子产业;引导开发半固态、全固态、高压快充锂电池,做优做强锂电产业。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三要围绕补齐服务业短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网络信息、咨询设计等领域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旅游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运动休闲、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服务产业。四要围绕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着力打造优良的创新生态。聚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高层次人才招引,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落实扶持激励政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产学研结合,打造一批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
(三)统筹区域发展,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一要着力推动中心城区组团式发展。按照“两山一轴,一中心六组团”的城市布局,加快建设城市新中心,以提高交通能级为重点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加快荆荆、武荆宜、襄荆高铁和荆门西站建设,抓紧武汉至重庆高速公路荆门段开工建设,加快荆门机场、荆门至监利高速公路荆门至沙洋段、荆门至随州高速公路、浰河航道整治和钟祥港浰河港区综合码头等工程前期工作,逐步形成立体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培育和发展高铁经济、航空经济、航运经济。二要深入实施强县工程。完善县城功能,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主导产业,培植县域经济新增长点;加快现有园区整合优化提升,推动主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产业集聚化、特色化发展。三要切实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方向,完善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服务配套设施,提升产城融合水平,增强城镇经济发展活力和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
(四)注重绿色发展,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一要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强化对工业污染、燃煤排放、柴油货车、生活面源污染等重点领域管控,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二要加大碳排放“双控”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建设,强化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考核。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国能长源荆门市源网荷储百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华润京山风电场、天顺沙洋风电等项目建设。三要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把握重点任务,做到精准实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补齐生态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引江补汉沿线补水工程(荆门片)、鄂中丘陵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项目建设,筑牢水安全底线;推进一江三河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确保水环境安全。
(五)坚持以民为本,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一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实施力度,放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门槛,推动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聚力支持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针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进行分类施策、分类帮扶,提高在荆就业率。二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努力缓解教育资源供需失衡矛盾。深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教联体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更多中、高级专业技能人才。三要持续提升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提升中心城区公办医院医疗现代化水平,深化县域医联体建设,强化应急医疗保障能力。四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盘活社区闲置养老资产,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切实发挥社区养老作用。
(六)深化政府投资平台改革,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明确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发展定位。加快谋划实施市、区两级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锚定市场化改革转型方向,深入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指导企业深化同质业务整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二是以提高效益为先,开展价值创造。以“一利五率”实现“跳起来摘桃子”的目标导向。支持企业加快处置“两非”“两资”,实现止血盘活、变现出清和瘦身健体。实施创利增效攻坚工程,加快建设高质量财务管理体系,强化精益管理,加大降本节支力度,提升资金资产使用效率效益。三是界定投资边界,规范投资行为。明确投资边界范围,重点投资于地方有一定经营收入但对社会资本吸引力不足的准经营性项目。对于需投资参与的纯公益性或非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提前制定合法合规的参与机制,明确建设资金、运营收入来源,实现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