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杨宜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对进一步深化民主与法治领域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为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京山市人大常委会充分立足工作职能,聚焦党委中心大局,紧贴群众民生期盼,坚持思想引领,坚定制度自信,依法履职为民,不断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与时俱进。
一、坚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第一原则”,不断擦亮人大工作政治底色
自觉坚持思想引领提站位。始终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之中,系统学习新思想精髓要义,整体把握创新理论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对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决定性意义,不断提高人大工作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落实市委决策部署明方向。充分发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始终将人大工作置于市委中心大局中谋划推进,做到市委有部署,人大有行动。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先后作出年度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全市战略规划、财政预决算等8项决议决定,及时将市委决策意图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坚持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行使任免权有机统一,全年依法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71人。
履职为民守初心。坚持常委会委员带头履行“两个联系”制度,探索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坚持人大监督聚焦民生、代表活动贴近民心、依法作出决议决定体现民意,让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成为倾听民声的载体、汇聚民智的桥梁和推动民生实事办理的有效抓手,监督党的惠民政策在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中落地生根。
二、坚持把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服务中心大局谋发展。围绕全力打造两个“先行区”发展目标和加快建设“一城市三基地”功能定位,以开展城市和产业“双集中”议案办理为切入点,分季度组织“一区三园”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荆网”小镇建设和“清洁家园”行动视察调研,集中听取工作报告,有针对性提出审议意见,在推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资源集成方面汇聚人大智慧力量,为推动改革创新、强县富民、绿色低碳转型增添活力。
优化法治环境促发展。强化普法宣传监督,开展执法检查,以良法善治助力优化发展环境。配合开展中小企业促进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及江汉流域水环境保护等执法检查,规范执法监督工作,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听取“两院”工作报告,依法监督破解民事民商诉讼难题和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办理,规范政府部门执法行为。开展涉企财产案件办理等系列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调研,面对面商讨“柔性执法”模式,一对一提出优化营商环境建议38件,助力兑现惠企政策5.74亿元。
回应民生关切助发展。围绕安全生产主题,主动邀请应急管理部门宣讲安全生产法,针对“厂中厂”“园中园”劳动密集型员工“三违”现象,现场监督重点领域“三项制度”执行和企业常态化开展“百日双扫”,助力排除重大安全隐患。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执法检查,听取审议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报告,依法监督职能部门综合发挥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职能,助力落实涉罪未成年人学校训教、司法帮教和家庭管教举措,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发生。
三、坚持把践行人民至上理念作为“第一追求”,不断丰富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内涵
打造基层民主单元聚民智。依托101个代表联络站点,借力“互联网+”,构建96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利用半年走访人大代表、定期组织代表接访选民日活动,以“五问、五个在一线”察民情、聚民智,有效发挥“民意窗”“连心桥”“监督岗”作用,不断拓展“两个联系”的广度和深度。
开展代表行动活动解民忧。围绕“聚力支点建设·代表行动”主题,市镇人大联手,四级代表参与,主任会议成员带头履行“双联”职责。以各地以代表活动小组为单元,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清洁家园及安居工程、创新基层治理、民生实事办理等,坚持“线上+线下”“走访+接访”“履职+监督”,全方位开展“三进”,高标准推进“六个一”活动,以小切口融入大主题,彰显“1+N”代表活动地方特色,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24年全市66个代表小组围绕“清洁家园”“无废城市”等主题开展活动205次,收集意见建议320件,转交办结308件。
提高建议办理质效惠民生。围绕“科学提、互动办、代表评、实效问”工作要求,建立健全议案建议办理“六项机制”,通过常委会专题督、主任会议成员领衔督、政府领导分线督、集中调研视察督、反馈办理满意度测评结果督,完善“提、督、办、问”闭环链条,提高建议办理质效。针对建议办理满意度测评结果,组织代表对市供电公司、市交通运输局等5家单位开展集中视察和专题询问,及时追踪问题整改督办,有效提升园区企业供电不稳及解决边远山区农村安全饮水等建议办理质效。市人大常委会交办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议案建议87件,已解决和正在解决的议案建议86件。
四、坚持把强基固本赋能作为“第一责任”,不断推动人大“四个机关”建设与时俱进
履行职能强服务。常态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立足京山实情,围绕改革发展主题,结合常委会年度监督议题,定期组织交流研讨,为人大助力加快建成中部地区战略支点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集思广益,替全市承接产业转型“引落服”活动建言献策。以组织代表活动小组长轮值制、代表接访选民日、代表“1+4”述职评议、乡镇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等活动激发代表履职潜能,丰富代表联系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探索人民当家作主有效载体。
转变作风聚合力。结合组织代表活动,常态开展“四下基层”,全面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锲而不舍纠“四风”。常委会党组带头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化党纪学习教育,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实施代表素质提升工程,注重发挥闭会期间代表作用,凝聚纵向联通、横向联动、多向联手的人大工作合力。
强化守正创新提效能。进一步修订完善人大工作制度及议事规则,创新代表活动小组轮值制,持续擦亮代表述职评议品牌,全面推进乡镇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积极推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向镇(街道)延伸,不断推动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加强机关规范化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服务人民、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勤勉尽责的人大工作队伍,为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基赋能。